close
 

  從腰受傷開始,我在家中的時間變的長了,多了許多空白不知道怎麼填滿的時間,拿來追劇、玩手遊,浪費了大半的時間在社群軟體上,重複一天又一天,碌碌無為。

這幾個月以來我花了很多時間在自我的「身分認同」上,一直不斷的否定自己,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,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標,在我自己的筆記本上寫下了一個又一個拖延的事項。

我不斷地在想「為什麼?」,為什麼做不好,為什麼做不到,為什麼做不對,好長一段時間我沒辦法準時完成自己給自己立下的功課,我是差在了哪裡。

在這無限反思的過程中,我開始了解到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,沒有做到最好,沒有達到外在的稱讚,與其如此大不如不要做。很顯然的我是一個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,害怕失敗,總覺得失敗了就都沒有了,我對於自我價值的認同大約進入到我人生的最低點了。

完美帶來的惡性循環

完美主義者容易為自己訂立過高的標準和目標,因為不能達成不切實際的高標準而產生自我效能低的情況。自我效能低更會降低工作表現,令完美主義者更難達到自我標準,產生更多的挫敗感,造成惡性循環。

改變自我認知,與完美和解

根據美國心理學會(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, APA),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概念為下列三種:

  1. 心理問題的產生,可能來自錯誤或負面的思考,也就是所謂的認知扭曲(Cognitive Distortion)。
  2. 患者之所以會產生心理問題,可能來自過去習得的負面行為模式。
  3. 受心理疾病所苦的患者,都能透過學習更好的應對方式,進而減輕他們的各種症狀,並讓他們的生活重回正軌。

我們對事情的認知,很容易受慣性的思考模式影響,就像是戴著有色眼鏡在看世界,而行為認知治療的目標,就是希望讓人們注意到自己戴的有色眼鏡,進而能改善認知扭曲的問題、改變自己的思考模式。

人生還沒結束,談論一切失敗都言之過早。時間很長,學著接納「不完美的自己」,慢慢前進吧。就像是龜兔賽跑一樣,慢慢來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派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